我的書齋已經搬遷到新地方。
這裡有的是我讀書的記錄和讀後感。我希望我真正的做到讀書而不只是看書。
書齋的內容,還在不斷更新的階段。由於搜集有關資料需時,礙於自己的經驗有限,更新次序並沒有系統化的。有興趣的讀者們,請煩勞動你們的滑鼠,自己去發現更新的內容。謝謝!
新內容在心理 / 勵志:
少女杜拉的故事
改變心情創造生命
窮人的幸福
墨菲法則
新內容在非書類:
NLP
在普通話裡﹐如果你把“創”讀成第四聲﹐它是一個正面的字﹐例如﹕創見、創作。但是如果你把“創”讀成第一聲﹐意思就大大不同了﹐它變成一個負面的字﹐例如﹕創傷、創痕。
開心與不開心﹐是要我們小心處理我們的思想和理念。讓我們做自己的情感主人吧!
NLP 的全名是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文譯名為身心語法程式學。我在零三年十月讀了一個NLP短期課程(活動教學),它強調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開展潛意識的。
課程的活動﹐其中一個是利用我們的潛意識,徒手弄斷一塊四分厚的木板。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要想出一個我們很想做的事情﹐然後要把我們想到的困難寫在木板上,跟著我們便用潛意識去想像那塊木板是一塊很香脆的餅乾﹐餅乾後面有一點白光﹐那白光便是我們最想擁有的東西。我辦不到。在討論中﹐我知道我想要的東西不是太重要﹐可以說可有可無,所以我才不可以完成這個活動。那時我中心所想是擁有自己的一本書。
在課堂裏又認識到,當我們感到失敗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的不開心是否真的值得﹖為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浪費了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值得。再者我們也錯過了能讓我們開心的事情﹐真的是雙重損失。每個人都是一樣﹐上天對我們都是公平的;不同的是我們的心﹐我們能夠喚醒我們的心﹐我們一定能夠得到我們想得到的東西。
另一個練習。是要我們列出五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價值﹐然後把它們按重要性排序。完成後﹐看看頭三個價值是不是已經擁有﹐如果答案是有的話﹐那麼我要恭喜你﹐因為你現在生活得挺滿意。如果你還未能擁有你認為最重要的價值﹐也不要灰心﹐因為只要目標確立﹐你一定可以擁有你想要的東西。那些不在這五個價值以外的價值﹐便不是你所追求的。它們不在你的生命中出現﹐是意料之內的事啊﹗如果你覺得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的話﹐你便要重整自己的價值觀﹐從而改編你的人生。
在這個練習裏,我領略到我是滿意我現時的生活(時間為零三年十一月)﹐在那一刻﹐我沒有什麼其他的要求﹐我很珍惜我擁有的一切。當然我所擁有的﹐並不是完美﹐但是我已經很富足了。
從觀看自己負面的信念﹐想想它為你帶來的壞影響﹐從而將它改為正面的信念﹐再想想它為你帶來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會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信念﹐什麼是我們追求的東西。放下那些根本沒有可能成真的夢﹐將我們的資源傾注在可以為我們帶來好處的信念上﹐看看它能不能夠為我們夢想成真。不要懷疑﹐姑且嘗試去尋找答案。
在NLP課堂裡﹐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她問老師﹐改變信念去把自己融合於現實生活裡﹐是不是自己欺騙自己﹐有一點阿Q精神的意味。我同意也不同意。是不是阿Q精神﹐真的是由我們的信念所擬定的。如果你覺得有些行為是阿Q精神﹐那麼我相信你是不認同那個想法﹐只是因為某些環境因素﹐令你不可以不暫時認同。你是聰明的﹐用阿Q精神來說服自己去接受一些事情的真相。其實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去改變事實﹐因為發生了的事情﹐已經是歷史。我們只可以把過去的﹐用言語表達﹐用文字記錄下來。有些事情在我們認為未曾發生的時候﹐其實已經發生了。在這情況下﹐我們真的只可以接受。如果你所追求是一段美麗的人生﹐阿Q精神一點又有什麼損失呢﹖
換框法 - 這是NLP的一種技巧。如果我們懂得用電腦﹐我們一定能夠掌握這種技巧。這是我的體會。
慣用電腦的人﹐都喜歡開啟很多的視窗﹐同時用著多個程式。現在在我的電腦裡﹐已經有六個視窗﹐在操作上根本沒有什麼問題。換到我們的思想﹐我們總是堅持我們的信念﹐我們堅持我們只可以在同一時段裡﹐擁有有限的信念。我們用很多的行為去支持我們的信念﹐我們不太理會這些固有的信念是對還是不對的。我們只懂得堅持﹐因為在我們的信念裡﹐堅持是好的﹐我們要的是貫徹始終。
可是我們卻忘記一件很重要的事﹐那便是我們的環境。堅持在某些情況是好的﹐但是在另一個角度裡﹐它卻是不行的。我們盲目的維持我們的信念﹐可不想一想去向電腦學習﹐我們是可以在同一時間裡﹐擁有不同的視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我們的世界﹐它真的是五彩繽紛的。如果你發現你再不可開啟更多的視窗的時候﹐只需換掉你的電腦便可。
NLP的前題假設﹐共有十二條(现分享其中的四条)。在此分享,目的并不是要大家有所認同﹐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從我的文字裡﹐看看我對它們的認知。
第一題 -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我很相信這句話﹐基本上我相信所有的NLP的前題假設﹐我相信的原因是我真的可以應用它們。我把我處理問題的過程分為細小的部份﹐然後配對每一個前題假設﹐我可不是像背書一樣﹐把那些前題假設當為聖旨般複印。
好了!讓我回到第一個前題假設。很多人的苦惱便是他們嘗試把另一個人變為像他們一樣的人。請你們把你的相片簿拿出來﹐看一看你的樣貌﹐是否有著變化﹖如果有的話﹐連我們自己也不是無時無刻都是一樣﹐那麼你怎可以把別人變為像自己一樣呢﹖換一個角度﹐要別人和我們一樣﹐我們的理念是什麼呢﹖當他/她變為和我們一樣的時候﹐我們的問題真的可以解決嗎﹖我們會變得更開心嗎﹖當你走在街上﹐看見迎頭走來的人﹐正穿著像你一樣的衣服﹐你會有什麼反應﹖
寫到這裡﹐我相信你是明白我要在這裡帶出來的信念。如果不明白的﹐也不打緊﹐因為只是你的信念還沒有準備好吧了。遲些時間吧﹗
第二題 -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我把第一題和第二題已經在前文連起來﹐這兩題是有著密切的關聯。對於我來說﹐有著一些意義﹐好像我已經掌握一些NLP的技巧。
某一天,我和同事討論怎樣去讓事情做得更好﹐她說是沒有可能的﹐我當然相信是有辦法的。當她重覆的說沒有可能﹐我已經知道那不是適當的時候和她繼續談論﹐於是我提議遲些再談。當兩個人都有著很強的相對信念的時候﹐根本是沒有可能尋找共識。談判的成功﹐不是你改變了對方﹐而是他們的信念改變了﹐相對的信念已經變為共同的信念。
你們可能會問﹐那麼我們便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的嗎﹖你們可以繼續把你自己的信念和人分享﹐但是相信不相信是在聽的一方。你們可能又有問題﹐那麼我們看似浪費時間﹖當然不是﹐因為在每一次的表達﹐你的信念便會加強一些﹐所以你們真的要留意你們擁有的﹐是不是正面的信念。成功的人喜歡分享﹐就是這個原因。
第三題 -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在我們兒時學習的教導裡﹐老師總愛和我們講道理﹐要我們跟隨已定的規則去辦事。有效不有效根本不在考慮的範圍裡面。到了大學時﹐我們學了很多的理論﹐然後我們要寫論文﹐讓教授評論我們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後來我們走到社會大學﹐看到很多的人和事,我們都嘗試把我們學到的理論﹐應用在我們的工作上﹐才發覺根本不管用。看著我們的老闆﹐他的學歷可能不比我們高﹐但是他們處理問題時﹐卻表現得得心應手。看似容易的事情﹐在我們手上時總是無從入手。
現在的我﹐當然累積了很多的經驗。但是我要面對的問題是怎樣把這個信念讓我的同事明白﹖道理當然要對他們說﹐但是怎樣應用便是他們的努力﹐這也是效用的關鍵性。當我們不是不擇手段的去得到應有的效用時﹐有道理或是無道理真的不太重要了。
第四題 - 地圖的疆域不是真實的
我們的世界有多大呢﹖有沒有人真的已經到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呢﹖世界之大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在Sophie’s World這本書裡﹐有一題很發人深省的問題﹐它便是“你是誰﹖”我曾經為了這個問題苦惱了好幾天﹐我問自己﹐我真的看過我自己嗎﹖我可以看到我的手﹐我的腳﹐我的身﹐但是我從來也沒有直接的看過我的頸項以上的地方﹐我的真實容貌是什麼﹐我真的從來也沒有看過。我看過的只是我容貌的反映﹐在鏡子裡﹐在相片裡。
其實我們為何要為這些事情苦惱呢﹖這根本不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依舊可以打扮﹐令自己每天都漂漂亮亮的。如果我們嘗試把一些界限放進我們的思想裡﹐這只是徒添麻煩﹐海闊天空便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態度。
你喜歡看書嗎﹖以前我看書的範圍很狹窄﹐最喜愛看的只有愛情小說﹐另外是衛斯理的科幻小說。有一段時間﹐我看的是英文書﹐包括小說和自助書,然後看的是中文書﹐是關於靈性的書﹐還有的是講人性的書。現在多看的是哲學書。
選擇中文書﹐原因是我要增加我的普通話詞彙。讀到不認識的字和詞語時﹐便拿起字典﹐查查它的讀音﹐然後把它記住。那過程真的很有趣。有些時候﹐我真的把廣東話的讀音遺忘了﹐看起來真的有點過份。
如果你讀到一本好書﹐請緊記把它介紹給我。好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分享﹐分享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這裏的書,大部分都沒有看完。能否看完,是一個疑問。看哲學書就是這樣的,不可勉強,頭腦不清醒的時候不可以看,不想思考的時候不可以看,沒有寧靜環境的時候不可以看。
在【漫畫韓非子】裡﹐有一個蠻有趣的故事。這故事是來自《難勢篇》,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他的矛是可以刺穿任何東西﹔然後他又說他的盾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將它刺穿。
將這理論和一些心理的理論比較﹐兩者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獎勵和懲罰是不可以共存的。同樣的﹐當做“兩頭蛇”的時候﹐也是永遠達不到所想的結果。
好像打網球﹐我們要做的基本功是把全身的重點放在我們的左腳上(如果你是右手握球拍)﹐然後才可以打出一個有力的好球。這基本功做得不好﹐球就有可能打不到對場。
《叔本華人生哲學》是一本翻譯書﹐作者為叔本華本人。才看了二十多頁﹐便被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能激起我的思考。在書的介紹裡說“這是一次走進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我相信這句話。可能是我的相信﹐讓我愛上這本書。我相信我可以擁有更好的心靈。擁有更好的心靈的用意何在呢﹖這個我要一點時間去思考思考。
停看這本書,是因為對某些意念,已經沒有瞭解的能力。遲些時候,我會嘗試再打開它,看看與它的緣分還在沒有。
Milan Kundera是一位生於捷克的小說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書是他移居法國後所寫的,出版年份為1984。他主要用捷克語創作,我看的譯本是由法語版(2002年一月)直接翻譯過來的。Milan Kundera曾親自把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翻譯為法文,還表示法文跟原文有著同等的真實性。另外,Milan Kundera曾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此書的英文譯名是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翻譯為中文便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首次在中國出現的中文翻譯版(1985年)便用上了此名字, 這個版本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2002年,Milan Kundera首次授權上海譯文出版社為國內唯一正式的擁有版權授予的單位。
我看的版本是由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博導許鈞所翻譯的。許院長是應上海譯文出版社之邀重新翻譯這本書,他把書名改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據許鈞所說,十多年前的政治社會意識形態和現在有著種種的不同,某些原著的內容並沒有在以前翻譯的一本中顯示出來。關於兩本不同的翻譯書的比較,網上有很多資料,如有興趣,讀者們可以詳加研究。因我沒有基本的文學根基,在此就不便多講了。
在網上瀏覽,發現電影《布拉格之戀》是由此書改編而來的。Milan Kundera 卻對此感到不滿,因為電影只著重了色情成分,把他在書中表達的生命主題忽略了。自此以後,他便拒絕任何形式的作品改編。
在中文的翻譯版裏,我們是看不到任何的前言或後記,Milan Kundera 認為誰人的評論,是好是壞,都未能得到他的認同。
(以上來源自:當當網、搜狐商城、新華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第一本看Milan Kundera 的書,聽人講,他的書很難讀,所以選了中文翻譯版來看。從他不允許人們為他的書寫前言後記,這一點,我更愛看他的書,我喜歡的是他對生命的瞭解的肯定。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人,寫出來的書才是有色彩的。
笑忘錄
在他們剛剛相戀的時候,他讓她寫日記,為他倆記下他們生活的進程。她拒絕這樣做,聲稱這樣做是嘲笑他們的愛情。她是那麼愛他,怎麼可以接受她視為永世不忘的東西會被忘卻。
不知什麼原因,我從來也不曾相信過一些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事情。我不是不相信人,只是我總覺得,很多的事情都不在我的控制範圍裏,更何況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團體,是不可能只有自己的獨處。記得,忘記,它們是一對的。跌過,起來,就是這樣了。
看Jostein Gaarder 的書,也是一個緣分。在書店擺放熱賣書的地方,看到一本只需七十六塊但是有五百多頁的書,我當然買。這也是我第一本買來的英文小說。看英文書,我打算是讓自己的英文文法有所進步的,當然事實並不可以辦到,看書就是看書,學英文就是學英文,二者是不可以放在一起的。
在書的第三頁第二行,寫著“Who are you?” 我知道我是找對了書,我好肯定的對自己說,我會在此書找到答案。我曾經問過自己,也問過別人,問題是我們能否自己用眼睛看自己的臉孔?我們可能看到的只是我們的反映,透過鏡子,透過相片,別人可以看到我們,但是我們自己卻不可以用眼睛去看。曾經有一朋友告知我,看自己是要用我們的心去看的,可是怎樣看?我不明白。曾一度,我為了這個我是誰的問題,想了很久,令自己煩悶,答案當然自己想不出來。看了Sophie’s World,心好像踏實了些,我也不再想我是誰這問題了。不是我真的明白,而是覺得沒有想這個的需要了。
在看此書時開始﹐我就被“我是誰﹖”這個問題吸引著。在前文提過﹐我曾被這個問題困擾了一段時間。
在一NLP的課堂裡﹐我認識了原來“我是誰﹖”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它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我們的能力和行為都因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而跟別人有所分別。我認為這可理解為身份。
每一個我們認為重要的目標﹐我們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對於寫作﹐我要成為一個靠墊(cushion)﹐開心時﹐我需要一個舒服的靠墊來享受那一刻的美好時光﹔不開心時﹐我也需要一個靠墊﹐讓我可以盡情的發泄心中的不快。
The Ringmaster's Daughter,書的封面很有聖誕節日氣氛。它的底色是紅的,字是銀色的,還有十二粒星星。我賦予那十二粒星星為一年的十二個月。書是朋友S 特地把它帶來香港,在聖誕節時送我的。
書的第四頁,是這樣寫的:
I wri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yself and I shall write as honestly as I can. This doesn’t mean that I’m reliable. The man who passes himself off as reliable in anything he writes about his own life has generally capsized before he’s even set out on that hazardous voyage.
我很喜歡這一段。誠實和可信,是兩回事。「你信我啦!我沒有欺騙你的。」如果你說的話,人們覺得可信的話,他們自會相信的。他們不相信,也不代表你不誠實。
到了第十六頁,為我帶來了一個思考。什麼是經驗,什麼是真實?我們幻想的,是否經驗?在腦海裡的東西,是否真實?日積月累下,我們還懂得和可以把幻想和真實分開嗎?曾经,我也怀疑某写景象是梦境还是真实。
在第三十頁,是這樣寫的:
However, I never took any payment for D answers, there had to be a limit. I considered it payment enough to do them. I was particularly fond of producing answers with lots of mistakes. They required more ingenuity than unblemished ones. They demanded more imagination.
在平常的日子裡,我用的都是一些較為正路的思考方式。以上的一段,給我一種另類的想法。做正確的事容易還是做不對的事容易?對於我來說,要我拿D的分數,一定是不容易,因為我是不會準許自己這樣做的。我只懂朝一個正向的方向去,並沒有想過別的,是否我錯過了很多的事情呢?
六十四頁:
She always knew which were made up and which were real. Maria understood irony and meta-irony – so essential for true communication.
I told a small selection of my best stories, and Maria not only sat and listened, but she commented, asked questions and made various intelligent suggestions. Nevertheless, she always agreed with my endings, and not out of politeness either, but because she realized she couldn’t bring them to a better conclusion herself. Had I said something foolish or inconsistent, she would have been the first to pull me up. But I didn’t say anything foolish or inconsistent, everything I told Maria that afternoon was well thought through. And she knew it. Maria was an adult.
這個畫面,這個情景,很令人嚮往。我想我喜歡的談話方式,便是這種。不過我知道,真的有那麼的一個人出現時,可能會認為我並沒有那溝通的能力。人就是這樣的,你對別人有要求,別人也對你有要求,人人的要求全不同,我們就看看那縱橫交匯的某一點。
已經看到書的第一百八十四頁,書的完結篇在二百一十五頁。我有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這本書叫 The Ringmaster's Daughter。從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到現在,這個問題還在我的腦海裡,越來越疑惑了。 為什麼?因為書裡除了一頁的篇幅外,並沒有再談到關於馬戲團的內容了。
和送書人談起這個問題,他說我已經被我的問題所覆蓋了,對於書的真正意義,我可能已經忽略了。我同意他的說法。有可能,我會在短期內重讀這本書的,去認真地去感受它。
故事已經看完了。書的真正意義,我還在思索,那寫在最後一頁的結局,我真的不明白。
他的書,我猜應該是我擁有最多的(其實只有十七本,最多的書便是劉墉了)。和它遇上是一個意外,我還記得有一天的下午,跟我的同事一起到了馬來西亞的唐人街,到書店裏逛逛 (那時候我並不認識奧修這個人),本來已經選好了書,準備付款,怎知卻讓我在書架上看到一本淺綠色為封面的書,那裡有一朵蓮花,它的名字叫【覺察】,書面有一句話 「品嘗自在合一的佛性滋味」。就是這樣,讓我讀起此書,也開始愛上它,也打算把整個系列買下來。
奧修靈性成長系列
心靈探索系列
心靈元素
這兩個系列並不是在我買書的計畫裡,是因為我的朋友弄錯了,才給我買這麼多的書。這裏有很多還沒有看過的,會否看罷真的還看緣分了。
勇氣一書裡有這樣的說法,我覺得有趣。
誰會希望你很聰明﹖絕不會是那些當權的人
講到工作﹐他們要你很有效率﹐但不可乙太聰明
你們是那個當權的人﹐還是那個太聰明的人呢﹖做當權的,是否也是聰明人?
很想寫下愛的定義﹐我想我是未能全面寫出來。愛有一個固定的定義嗎﹖每一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經歷和對愛獨特的見解﹐那麼何須這麼執著去為它找來一個定義呢﹖在看我從自由裡來時﹐看到這樣的寫法﹐感覺良好。
它就好像愛一樣﹐是一個經驗﹐你必須去生活﹐你必須去經驗。(待續)
它既不是爭論﹐也非信仰﹐他純粹地只是經驗﹐就好像愛、美和安靜一樣﹐它是無以名狀的。
曾一度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中英文也有,現在已經少買了。
你只能浪費正在流逝的時間﹐但你不可能浪費明天。
有了時間﹐一切都有可能﹔沒有時間﹐一切的可能性都是虛幻。
如果你能明白當中的道理﹐那麼我們再不會說“我沒有時間”,什麼事情都可以完成的﹐除非我們死掉。如果今天你感到不開心﹐由它去吧﹗如果你緊握那不開心的情緒﹐你能做的便是浪費正在流逝的時間。什麼什麼﹐只可能成為我們的夢。夢想成真﹐秘訣便是不要說“我沒有時間”。
現在距離我寫以上的大概有八個月(寫的時間在零四年六月),我還是有充裕的時間。我不做的事情,並不是我沒有時間,只是我感到時機還沒有成熟。
真正看What Women Want Men to Know 是在書買了後的兩年。初看這書,能看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它已經被我鎖進抽屜裡。那時我並不喜歡這本書,我在看的時候,覺得很迷惘。迷惘是因為我在書裡找不到自己,那時候,我是借助書的內容去尋找自己﹐從而來肯定自己。
兩年的時間,足夠令一個人成熟,如果這是我們的選擇。重拾此書是在零四年五月,那時的我是比較有勇氣,我已經準備好去接受一個我還未能認識的自己。正因為這樣﹐我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本書。我再不規範自己單從男與女的角度去看﹐而是用“人”的角度去看﹐我們可以擁有女性的特質﹐也同時可以擁有男性的品質。就這麼樣﹐我開始喜歡這本書起來。
《少女杜拉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純故事,而是由弗洛伊德為他的病人所寫的病歷報告。我看的是一本簡體翻譯版。看了才數頁﹐我驚訝於弗洛伊德對心理的理解。驚訝是為何他可以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已經知道了那麼多。那時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呢﹖是誰激發他這般的思考呢﹖
從故事裏,令我對人們的心理狀況多了一些認識和瞭解;當然我對很多的地方﹐依然還是不明白的。
在詞典裡﹐偏見的解釋是“偏於一方面的見解﹔成見”。在心理學裡﹐弗洛伊德形容偏見為“在意識中不能被解除的誇張念頭”。基於此﹐要消除偏見真的不太容易,可以說是沒有可能的。由於這是和心理扯上關係﹐要把它消除﹐唯一的是看擁有這些偏見的人的意願了。
在故事裡,提到一種叫歇斯底里的症狀。我時常聽到這個名詞﹐但是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
終於我在電子字典裡找到劍橋百科的解釋﹐它是這樣說的﹕
貶意的口語詞﹐尤指誇張的婦女行為。精神病學中歇斯底里一詞用以描述一種人格剖面特徵或一種精神官能症。可指一種難以用器質性原因解釋生理功能異常的症狀。歇斯底里還指一些改變了的意識狀態﹐如患者突然離開正在從事的工作﹐隨後對這段程序不能回憶。在精神分析中指一種精神病理形式﹐壓抑反應則是沾優勢的防禦機制。
以下的句子﹐是從【How to Enjoy Your Life and Your Job】來的。抄錄在此的原因﹐是因為我需要它﹐在我感受到無理的批評時﹐用來令自己可以學習“一笑置之”。
- Ignoring only unjust criticism
- Never be bothered by what people say, as long as you know in your heart you are right
- for you'll be criticized, anyway. You'll be "dammed if you do, and dammed if you don't."
- If you get your head above the crowd, you're going to be criticized. So get used to the idea.
- You can answer the man who answers you back, but what can you say to the man who "just laughs"?
能做到心平氣和﹐真的是人生的一大課。有一本叫《改變心情創造生命》的翻譯書(原著在美國出版)﹐看後(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令我感受到平靜,讓我看到人生遠景。
要擁有心平氣和的心理狀態﹐要的是我們能夠釋放我們心中的憤怒、恐懼和報復的心態。在那一星期裡﹐我被這些負面情緒困擾著﹐我留意到的盡是負面的東西。在我的腦子裡﹐想著的盡是怎樣去防備別人的傷害。
書中有以下的話語﹐讓我從這些負面的情緒完全的逃脫出來。
- 當我們感到人與人疏離的關係時﹐正是因為我們總愛找別人麻煩。
- 如果我們還是認為外在的環境會帶來傷害﹐我們必然會替自己找合理的藉口以防禦自己並報復別人。
- 這樣防備的心態﹐顯現於我們把所看見的視為另一種攻擊。假如我們把原來所見到的可惡的行為﹐當做他們渴望被愛和援助﹐那麼我們將會有不同的感受。
在【窮人的幸福】一書裡﹐作者提到奧修。原來奧修是一位出名的靈性大師﹐在印度很有名的。
不知什麼原因﹐相類似的總走在一起。在總多的書裡﹐這本我不選﹐那本我不選﹐偏偏的就選了我正在看的【窮人的幸福】。物以類聚﹐這講法真的有它的玄機。
這書不是談論什麼方法來讓你的心靈有所寄託﹐而是作者的印度旅行的記錄。這個作者是一個韓國人。我也是第一次看韓國人寫的書﹐當然我看的是一本翻譯書。這本書的簡介﹐第一句是這樣寫的“這是一本隨時隨地讓您平靜下來的書。”真的有這麼神奇的魔力嗎﹖抱著懷疑的態度﹐打開這本書看起來。
只是看完五個故事﹐我可以肯定的推介﹐你也看看這本書。除了領會到一些人生哲學﹐也對印度這國家﹐有多一些的了解﹐也對這國家的智慧有著渴望接觸的衝動。怪不得我的公司的高層﹐也有很多的印度人。
原來我認為知道世界的知識﹐真的少得很﹐而且帶有很多的偏見。
這笑話是抄錄自《墨菲法則》。
說有一個吝嗇鬼在街上買饅頭吃﹐吃到第七個的 時候他感覺到飽了﹐於是他感慨地說﹕早知道這個饅頭能吃飽﹐前面的就不用買了。
看完後﹐你有什麼感覺﹖會不會說那個人很傻﹖在你說他傻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也可能會說過類似的話。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早知道這﹐早知道那﹐我們便不會做這做那。”
真的有“早知道”這回事嗎﹖相信是沒有的。
在書裡﹐有這樣有趣的比喻
而當你看陰暗的方面時﹐當然總是有兩個晚上而僅僅有一個小的白天夾在兩個晚上之間﹐像三明治一樣。
這個比喻﹐我們可以把晚上和白天互相調換﹐看看你是喜歡晚上或是白天。或者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巨無霸﹐可以有三個晚上兩個白天﹐或是三個白天兩個晚上。
如果晚上是代表了負面﹐而白天是正面的話﹐怎樣的安排﹐全是你的決定。你更可以做一份熱狗﹐輕輕的把熱狗麵包剖開﹐放進你心愛的香腸。
很喜歡北力將失敗的分類。書中是這樣說的
依據墨菲法則﹐對失敗的類型﹐從本質上劃分﹐可以有以下五類﹕
1 - 必然性失敗與偶然性失敗
2 - 嚴重性失敗與輕微性失敗
3 - 合理性失敗與不合理性失敗
4 - 局部失敗與全局失敗
5 - 決策失敗與實施失敗
以上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很多的時候我能夠明白當中的道理﹐但是我卻對面一個難題﹐就是怎樣去令別人也明白呢﹖別人不明白也不打緊﹐我最怕面對的是他們的不願意去共同合作﹐把事情弄好。
有些時候事情是辦好了﹐但是卻未能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好。這並不是我所想的。兩全其美當然是最好的﹐可能我要做的是做到平衡﹐是我內心的平衡。
(待續)
書齋有幾本語言工具書﹐大部份都和中文有關的。
在書齋裡﹐劉墉的書的存量可說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認識他是我一馬來西亞的同事推介給我的﹐他帶我到書店﹐然後就二話不說的拿起他的書著我買。第一次買他的書是在二零零三年六月﹐今年已經沒有入貨了。我猜﹐我也不會再買他的書﹐因為我有的實在太多了﹐不過如果讓我遇上他的好書就另作別論。
你們可能問他的書真的那麼好看嗎﹖為什麼我會買那麼多﹖原因是便宜﹐因我是在馬來西亞買的。為何便宜﹖不用我多說了﹐如果你曾在大馬某些書店買書﹐你一定知道原因的。
有人話我看了太多他的書﹐有時候我寫的東西都有着他的影子。是否屬實﹐由你來作公證好了。
書齋裏有:
每年一本的深情之作
勵志系列
處世系列
在他眾多的題材裡﹐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寫情的系列。他寫的是他對兒女之情﹐對妻子之情﹐對母親之情﹐還有對世上種種之情。
看愛何必百分百是在二零零三年十月,它是一本很能觸動我的心的一本書。很喜愛書中的幾句話:
我們何必用許多假設,甚至設計各種方法,去驗證自己的愛人?
我知道我是這樣的人。在愛的過程裡,常有一種不安全和矛盾的感覺。矛盾在於我要自由,也要膩在一起的親密感。我常想要和我愛的人溝通,這對於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我要的是一種坦誠的溝通,不要什麼潤飾,坦坦白白的,舒心的,令人感到輕鬆的。有這樣的感覺,在我來說才是愛。
在對錯都是為了愛有以下的對話:
「奇怪,你為什麼想的角度跟我們不一樣呢?」
「很簡單。」我說:「用正面思考!」
在網上的留言,這一個跟那一個有著不同的見解。不同觀點的好處是我們的想法會被這些不同的看法而刺激,我們經過思考,然後我們有自家的思想。這是多麼美好的情景!別人說著和我們相反的說話的時候,並不是沖著我們來說的,請不要敏感,拿出正面的心,我們的寬容度便寬厚了。
愛﹐要愛全部﹐愛現在也愛過去﹔不能只愛半個。
如果讓我遇到這樣的一個人﹐還有地方可以挑剔嗎﹖我和他﹐有的是現在與未來﹔也可以分享然後共同擁有大家的過去與回憶。這樣已經是近乎完美了。
看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那幸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如果你還在苦惱你的幸福在何方﹐就看看這本書。如果看罷這本書﹐你的幸福感覺還沒有出現﹐那麼你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這是我寫在二零零四年二月的感受。
我很欣賞劉墉用於此書的編排。在書裡﹐我們可以看到人的一生﹐從兒童年代﹐到青年﹐到結婚﹐到年老﹐到體會人生的意義。
書裡顯示了一種淡淡的情緒﹐可是又令我有很深的感受。在書裡﹐談到何為生存、何為快樂。要生存,要快樂,並不是什麼人生大哲理﹐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手可得的。我覺得只要有人在我們的身邊﹐交出他們的心﹐真心的為我們解憂﹐真心的傾聽我們的話,這便是我們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快樂。
人就這麼一輩子是劉墉的成名作“熒窗小語”的再版,此書是在他二十多歲時所寫的﹐如果拿此書和他近十年的書比較﹐文筆是比較稚嫩,內容卻見豐富的。
表達重要﹐還是內容重要?一篇叫“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文章裡﹐我得到很好的啟示。
沒有生命的東西﹐外形再美﹐也是死的﹔有生命的物體﹐表面雖醜﹐確是活的。
如果是一個有內涵的人﹐他們絕不會認同美是唯一的重要。我們不斷的閱讀、進修﹐為的都是強化自己的內涵。語言無味﹐自己也覺得討厭。
是什麼是一般的兒童所發問的問題﹐為什麼便是那些天才兒童喜歡問的問題。就是他們問的事情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天資也不一樣。
天才兒童不只是問為什麼﹐他們在聽了答案以後﹐他們是有能力去融會貫通﹐將別人的答案變為自己的知識。如果只是聽的話﹐沒有自己的思考﹐根本是沒有任何作用的。能夠成為天才兒童﹐有的是他們的勇氣﹐因為他們不怕艱難﹐他們願意把自己可以遊玩的時間﹐用來思考。
對於那些只管問是什麼的人﹐他們是沒有能力去理解那股勇氣。他們可能會說﹕「我沒有你們那麼愚蠢﹐當你們知道為什麼的時候﹐我來問你是什麼便成了。」你們知道嗎﹖知識是需要自己用時間和苦功去累積的,別人根本幫不上忙。
在攀上心中的頂峰裡﹐有一篇叫“寫一篇有你自己的文章”。
在你想用文章感動別人之前﹐你應該自問﹕「有沒有先感動自己﹖」
他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很能勾起我的共鳴,很能給我一點鼓舞。在現世代﹐好的文章最低的要求是能夠勾起讀者的感情。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期盼的等待你的寫作。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在我回看自己作品的時候﹐我不會發覺這是我寫的文章。
這也是我寫在二零零四年二月。一年了,我的想法並沒有變。在不停寫的同時,我的文章但願是有進步的。
此書的另一篇短文“船到橋頭未必直”﹐它帶給我某些鼓勵,對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更為肯定。
凡事做退一步想,且由於顧慮周詳,而更有成功的把握。
有人說我總是喜歡雞蛋裡挑骨頭,他們不明白﹐是我在做準備功夫,準備壞事情即將發生。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壞事情會不會發生﹐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讓自己充份瞭解我們的環境﹐當事情真的發生時﹐我們便可以把我們的平常心拿出來﹐用比較平靜的心情去處理事情,而不是像瞎了眼睛的蒼蠅一樣﹐沒有方向的亂飛。
靠自己去成功是劉墉寫給他女兒的一本書﹐也是他寫給所有年輕人的一本書。
剛看此書時﹐我並不太喜歡它﹐覺得它的內容過於淺顯﹐不能給我一些深刻的啟發。漸漸的﹐我愛上這本書﹐原來這書是有其深刻的寓意。從中我也得到了啟發﹐看書的人應有耐心,不可太早下定論﹐常用自己固有的眼光去看事物﹐吃虧的便是自己。內涵﹐並不是表面的東西﹐那些從表面已經可以看得到的東西﹐並不是真的有內涵﹔有內涵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內外一致的。
平常心便是心常平。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我更把平常心打在工作間的電腦螢光屏上。
沒錯當然不用道歉﹐有錯才要道歉。
有錯當然要道歉﹐沒錯才不用道歉。
請留意一下﹐這兩句話用的字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把沒錯、有錯、不用和要的排列次序調亂而已。前一組話是說給不用道歉的人﹐後一組話是說給要道歉的人。
我覺得很有意思。我是一個不懂說話的人﹐很多的時候我只知道按自己的心去說話﹐可是我卻忘記了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不同的﹐就算同一個人,他們每一時刻的心都會是不同的。 能夠讀懂別人的心,也讓別人去瞭解自己的心,這便是我應該留意的地方。
當你對一個女人說﹕你最近越來越漂亮了。
那女人可能會回問你﹕我以前不漂亮嗎﹖
以上的話,我覺得很妙。女孩子看罷﹐一定發出會心微笑;男孩子呢﹖也一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也時常這樣回應的﹐不過大多數的時候﹐我都是鬧著玩的﹐不是認真的。那一刻,我的心是樂的,有人稱讚自己,何不樂?一個男人,說的是假話還是真話,我是聽得懂的。
施人慎勿言﹐受施當言報。
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真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但是如果我是那個施人﹐永遠也聽不到那受施的一方的感謝﹐該怎麼辦﹖我們可以大方﹐也應該盡可能大方﹐但是我們不可以永遠的作為大方的一群。沒有了互動的交流﹐大方的人慢慢也變得自私起來。能夠大方的人是絕對不願意看到自己是一個自私的人﹐所以他們便對自己說﹕施恩莫望報。這是令自己能夠開懷的方法﹐絕對是對自己好一點的做法。
(待續)
這是我擁有的英文小說,除了最後兩本,全看過了。
這些差不多全是愛情小說,我想,看愛情故事是最容易令讀者繼續讀下去的一種書,換了是一些比較嚴肅的書,我看我早就放棄看英文書了。買這批書,是沒有特別原因的,我進書店,走到新書擺放的地方,然後看價錢,不超過八十塊的就買下來。不過現在沒有這樣做了。
中文小說
張小嫻曾經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喜歡她的原因是她的文字能描述女孩子的心,我相信她是懂得愛情的。自二零零三年看了她的《雪地裏的天使蛋捲》後,發覺她寫的都是一些偏向少女情懷的感情,是那些夢想中的愛情;她的文字裏,少了一些我喜愛的哲理思想。不是她的書不好,只是我改變了。看書的口味,就是隨著人生的歷程而變得不同了。幾本她的書,被我送到公司讓喜歡她的同事去分享了。留下的只有以上兩本。
在後記裏,張小嫻寫著「一生能聽多少回『我愛你』?」。承諾這一回事,真的很難得到嗎?『我愛你』真的很難說出口嗎?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困難的。自己也不是說了很多的『我愛你』,特別是對第一個男朋友,好像沒有說過一次;連在那一次婚姻裏都沒有說過。曾經以為這是不重要的,原來簡單的三個字,包含的便是全部。當我不再願意聽你說『我愛你』,我便知道我與你之間的愛已經消失了。我好幸運,讓我遇到兩個全心全意地對我說『我愛你』的人。在幸運中也有不完全的,愛我可以得到全部,人就得不到了。
愛情故事已經不再是我的心頭好,買【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是偶然發生的。在書店裏逛來逛去,看到這本書,想起朋友提過同名的一套戲,看看價錢,才十八塊,當然沒有考慮就把它買下,看看它有什麼的吸引力。
香港繁體版的書名為【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情】;另一個香港版叫【在世界中心大聲呼喊——我愛你】。簡體版跟繁體版的書名有所不同,這個可以理解,不明白的是為何同是繁體版,在書名上有著這麼的分別。
這幾個書名,我較喜歡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我覺得愛並不限於愛情,愛包含了所有的感情。
看了故事,這純然是一個少男少女的愛情故事。反而我較喜歡的一段,是阿紀死後,爺爺和孫子的談話,爺爺道出了很多人生的真理。這一段,看到的是孫子的執著,爺爺的開解,孫子的不明瞭和不認同,當中讓我看到很多很多在人生中所經歷過的畫面。
故事中描寫的思念,包括了爺爺的和孫子的,真的可以被人們藏得那麼長的時間嗎?爺爺囑咐孫子所做的事,把自己的骨灰跟自己所愛的人的骨灰混在一起,是思念嗎?還只是為了圓自己一生之夢?我不是不相信愛,而是書裏所述的愛情,並不是我所追求的。人死後,並不知道在生的一個還在思念的。在生的一個的思念,是為了自己的內心較為好過吧!
看這故事,給我的感覺就好像在炎夏裡喝一杯冷飲或在冬日裡喝一碗熱湯。沒有了冷飲的夏日和沒有了熱湯的冬日,我們都可以照舊的過日子,只是沒有了些快意。
幾米,並不是一個我太喜歡的作家。他的書,總是帶著淡淡的憂愁,當然這和他的創作歷程有關的。我的一個朋友,她很喜歡買他的書,但是我卻沒有想過要買。有一次,陪朋友到深圳書城,她買了幾本幾米的書,我都沒有買。我買他的書,集中在二零零三年三月到五月之間。
基本上,我是不喜歡看繪本的,我愛那密密麻麻的書。那麼為什麼會買了幾米的書呢?記憶中,應該是我到書店買書,我要消費到一定的數額才會享受某優惠,那麼我便買了他的書。一個純屬偶然的過程。一不做二不休,隨後就買多了一次他的書。
我擁有的書有:
以上的書,我最喜歡的是布瓜的世界,第二位是月亮忘記了。
布瓜的世界是一本百看不厭的書,截止二零零四年五月,在十四個月裡,我已經看了這書四遍。可是如果你問我書的內容細節,我又不可以告訴你,因為我不記得。這是此書一可愛的地方。
在書裡,你可以看到童真,也可以看到成年人的無奈。書的主題是“為什麼”,簡簡單單的,可是作者卻把它演繹得無比的複雜。例如戀物的一篇,那裡有三十個杯,幾米寫道:一個人只有一張嘴,幹嘛需要那麼多不同的咖啡杯!我也擁有很多的杯,他的這個為什麼,我就答不上來。作為成年人的,哪有閒情去每天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杯,每天都是用著同一只杯,其他的就關在櫥櫃裡或是不知在哪地方。
月亮忘記了是幾米在一九九九年繪畫的,我看的是在中國編印的二零零二年第五印刷。這本書曾獲一九九九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其實我對這書是有或多或少的不明白,不知是我想得過分還是什麼,就是不明白。
最深刻的黑夜即將過去,月亮出來了……
黑夜過去,不是黎明嗎?我不瞭解。此書真的是一本童書嗎?如果是的話,那麼可能我要找回我的童真,然後重讀這本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們又何須那麼認真?!小朋友就是不懂我們大人的情緒,在某一刻,他們得不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大哭大鬧,當一切平靜下來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了憂愁地沉沉睡去,睡得多麼香甜。我想,當我們真的活像一個小孩的時候,我們又不需要看什麼的書了。你有沒有看過一個小孩要看書?他們看書都是大人逼著他們的。
雖說不瞭解此書為何是童書,不過我卻愛書裡的月亮,它真的很可愛,圓圓黃色發光的東西,看著它,真的好像看到小朋友的笑臉,令人愉快的。
另一方面﹐我卻不太愛書中的故事。很多時候我都問自己﹐是不是要我們痛過才懂得去珍惜﹖是不是要我們失去過才知道擁有的可貴﹖我們是否都付出了無謂的眼淚﹐無謂的悲傷﹖此心情是我寫在二零零四年十月。歸根結底﹐是我不喜歡悲情的東西﹐故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有的是我當時的所思所想。其實我也是一個愛悲情的人﹐如果不是的話﹐我又為何在看此書的時候有這樣的心情呢﹖
他是一位善於繪畫卡通的男性,也是一位講者。網上資料說,他是會邊演講邊畫卡通的。
看過的書有:
Being Happy by Media Masters Singapore
此書寫於一九八八年,我買的是在二零零一年的第五十三版。書的內容,是關於讓自己明白自己、讓自己懂得自我嘲笑、讓自己變得富裕和讓自己可以原諒自己。
驟眼來看,都是一些老生常談,可是這本書,我已經不知看了多少遍。
和這書結下不解之緣是發生在二零零二年五月,是我在新加坡的一書店裏無意發現它。我想是被書裏的卡通所吸引,而且價錢也不貴,才坡幣十五塊四毛,折算港幣五十多,是香港價錢的一半。另外書裡的英文是簡單易明的,看起來也不需要大費精力。隨後我便愛上了此作者,把他另外的兩本書也買了。
當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我愛把書拿出來,真的如書名言,煩惱也隨著眼睛在卡通中裡移動而消失了。另外,我常把這書和我的網上暱稱(behappy)連上,這樣那樣,心就慢慢地寬了。不知道是書的力量還是我自己的聯想?其實書裡常強調的是一個字的力量,是我們說話裡的最後的一個字或詞語,例如:不要失去,表面上是正面的說話,但是話中的最後一個詞語是“失去”,這樣這話便成了負面,往往在我們說這句話後便失去了我們不想失去的東西。信不信由你!看了這本書,是改變了我說話的方式。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好書的話,此書一定是我的首選。為什麼呢?我想是我自己想開心快樂,所以時常把 being happy 掛在嘴邊。信不信由你!我想的已經實現了,或者只是時間沖淡了一切,但無論如何,我就是相信信念的能力,而信念就是這書帶給我的。
Follow Your Heart by Seashell Publishers Australia
此書於一九九七年初版,我買的是在二零零一年的第二十五版。此書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草木,而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一生的事業,並不是去避免困難,而是去把生命活得更精彩。
此書和Being Happy 比較,我是比較喜歡後者的,可能此書乃我第二本看此作者的書,很多的時候,第一本書給我們的印象都是比較深刻的,真正的原因也無從稽考,可能只是一種直覺。有一點是我比較喜歡此書的,是它的卡通並不是黑白的。看著那些卡通,心也樂了,我還把我最喜歡的一個列印放在我的工作日記簿裡,特別在開會無聊或不開心的時候,打開看一看,心情就輕鬆起來。
書中的最後一幅圖,是一個老伯伯拿著地圖,走到一處矗立了一塊寫了“You are here”的木板的地方。我的理解是我們走了那麼多路,到頭來我們是站在“你在此”的地方。你在此真的是一個地方嗎?作者要帶給我們的是和佛教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活在當下。
(待續)